近年来,盐城市审计局积极倡导并践行文明审计理念,教育引导督促审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规范审计行为,增强审计素养,提高审计水平,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保证平等待人,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彰显审计文明新风,全市审计机关连续两届实现省级文明创建工作“满堂红”,为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现场指导,推动高效整改
聚焦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建立“审前问需—审中会诊—审后回访”闭环机制,深入基层一线,主动靠前作为,彰显审计“温度”。在实施某市属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组耐心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双方通过联合会诊,深入研究企业行业背景、经营管理模式和审计发现问题的根源,逐条研判整改方案和措施,指出存在不足和重难点事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提高整改工作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审计某国企融资情况时,审计人员发现该单位存在与金融机构无谈判纪要、无存贷款登记台账、内控制度和流程管理缺失等现象,审计组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运用审计专业知识和经验,指导协助该单位规范制度,提升工作质效。此外,及时召开审计结果反馈会,通报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具体整改要求,增强整改合力。
加强合作,共筑治理防线
为与被审计单位内审机构开展高质量合作,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力,盐城市审计局分别与市教育、水利、国资、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内审高质量发展合作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合作内容和合作机制。随着合作力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全市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化程度、队伍素能和审计质效不断提高,内审“推进器、放大镜、防火墙”三大功能作用持续增强。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获评“2020—2022年度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省审计厅领导来盐进行专题调研并充分肯定盐城“六有”“五统一”做法。
成果转化,提升审计效能
科学谋划和实施审计项目,开展“强研究、提质效”行动,加强审计成果提炼总结,构建“1+N”成果体系,在形成审计报告的同时,努力形成审计信息、调研报告、问题线索、科研论文等高端产品,供党委政府和其他职能部门决策参考,发挥审计建设性和独特性作用。建立“审计直通车”制度,将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审计成果等信息直接呈送市委审计委员会相关领导审签,满足领导干部“想知道”和“需要知道”的强烈需要。在对某区年度预算执行、决算草案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中,审计组发现某企业未及时缴纳土地出让金滞纳金等问题,并建议立行立改。该区财政积极采纳审计建议,成立专班,在审计期间内成功收缴相关资金,增加财政收入686.20万元。2024年,市局审计人员受邀到山东大学、珠海市审计局、南京审计大学围绕“创建优秀审计项目”“大数据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容融合”等内容进行授课、交流7次。
统筹融合,减轻基层负担
统筹考虑被审计单位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深化审计“全覆盖”。对领导交办、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上明确必须要实施的审计项目,通过优化组织方式和进点时间,推动不同审计项目有机融合。同时,加大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力度,减少重复进点、重复索要审计资料的次数,降低对被审计单位正常工作的影响,提高审计监督效能。在组织实施2024年度财政“同级审”过程中,审计组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实现对市本级83个一级预算单位和市开发区、盐南高新区的全覆盖审计,融合开展科技创新、老旧小区整治等专题审计,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得到各方面一致赞誉。
“容错纠错”,激励担当作为
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严格审计质量管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原则,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坚持用证据说话、以情理服人,实事求是地把握问题定性,把准容错纠错尺度,历史客观全面审慎作出审计结论、评价和处理,从依法严格监督和鼓励担当干事相统一,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整改建议。相关经验做法被省委组织部《江苏组工信息》专题登载。(王欣、王刚、卢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