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风廉政 > 审计文化

读《稀缺》有感

发布日期:2024-04-23 16:24 [ ] 浏览次数:

《稀缺》这本书由行为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联合创作,他们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重新解读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稀缺”,发现贫穷和忙碌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

稀缺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它会导致我们形成“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从而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同时,它会降低大脑“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控制力,让我们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长远来看,弊远远大于利。

个人如何摆脱财务困境,社会又如何帮助穷人?作者提供了解决的路径,即通过构建起余闲,创造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提前计划、预留资源、干预措施)改变稀缺心态,从而避免稀缺陷阱,或至少减轻稀缺陷阱的影响程度。

书中专业篮球运动员罚球命中率低于三分球命中率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在2002年到2003年赛季,职业篮球运动员布鲁斯·鲍文三分球的命中率达44%,而自由投篮的命中率只有40%。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所有这些动作都可以自动自发地完成,如果过度的关注,则会对最快速、最自然的肌肉协调产生干预,从而导致发挥失常。这一情景似曾相识,当我们在某些场合特别希望一切进展顺利时,却在那一刻表现得十分笨拙,往往不是因为我们缺乏专业技能,而是太过于关注,所谓过犹不及。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决策过程,也让我更加珍惜现有的资源和机会。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稀缺心态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它,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即便没有“三头六臂”,也能从容淡定应对各项挑战。(盐城市政府公共工程审计中心  顾春蕾)


来源:市审计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