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主动求审”变成“被动应审”

发布日期:2016-10-20 10:34 [ ] 浏览次数:

 

审计署网站在9月21日的综合论坛栏目刊发了杨汉祥、顾霞同志《对“主动求审计”之举应多加表扬与鼓励》的文章。文中提出,当地政府在工作会议上表扬了两家主动请求予以财务审计的单位和三位主动请求予以经责审计的单位主要负责人。作者认为如此公开表扬非常必要,是弘扬正气,激励更多单位与个人养成“主动求审计”习惯的一个有效举措。

被审计对象“主动求审”并得到政府在一定层面上的肯定,对扩大审计影响、提升审计权威,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确是有效之举。与此同时,笔者结合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认为对“主动求审”之举必须慎重对待,以防被审计对象的“主动求审”变成审计机关的“被动应审”。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主动求审”之举,也要因人因时因地加以辩证分析。笔者在审计工作中,也经常遇到被审计对象“主动求审”的情况,往往是抱着比较平和的心态来应对。分析“主动求审” 之举的目的和动机,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被审计对象所处行业领域特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及个人权力运行、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等情况。笔者注意到,在“主动求审”的被审计对象中,除法制观念较强、发自内心主动提请审计机关把脉问诊外,也有一部分属于动机不纯、带有个人私心杂念等非正常的不当诉求者。如有的现任领导干部明知自身存在腐败问题,企图通过“主动求审”蒙混过关;有的后任领导干部在处理前任遗留问题时,缺乏担当意识,想方设法将矛盾和问题推向审计机关;有的单位虽然多次接受审计,但由于审计整改机制不够健全,多次从“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怪圈中,尝到了审计的“甜头”等等,各种非正常“主动求审”的动机举不胜举、莫衷一是。笔者甚至发现,少数不够廉洁、不敢担当的领导干部,拿着“审计结论”四处张扬、自述政绩,“主动求审”成为少数人规避廉政建设的“避风港”和应对突出矛盾的“挡箭牌”。因此,非正常“主动求审”的后果,往往使审计机关处于“被动应审”的不利局面,这不仅给正常的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而且势必影响国家审计的整体形象。

笔者认为,谨防“主动求审”变成“被动应审”,需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要强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各级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审计全覆盖的目标要求,科学制定中长期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不应当对任何“主动求审”就“有求必应”,避免因“临时交办”、“仓促上马”而带来审计工作上的被动;二是要强化审计职业判断。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的“主动求审”项目,需要在深入分析被审计对象心里动机的基础上,突出关注重大财务收支活动和重要岗位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不能被“主动求审”麻痹了心理,从而放松审计工作应有的职业审慎性和职业敏感性;三是要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机关要强化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对所实施的审计项目,无论是否为被审计对象“主动求审”,都必须履行法定的审计程序,落实审计责任追究,严格审计质量控制,切实防范审计风险。(孟庆旸)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