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多头、多地参加养老保险;已丧失资格条件,仍然领取有关补贴;参保对象己死亡,亲属故意隐瞒,从而骗取养老金等行为,历来是社保部门和审计监督部门的监管重点,但是,要从参保对象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中,筛查、发现和揭露这些问题,却无异于“大海捞针”。今年,盐城市审计系统利用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成功突破了这一难题,从175.82万名参保人员中,查出30141名违规参保骗保蚀保者,有力维护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养老政策的公平正义。
数据采集:“撒大网,圈住鱼”
近年来,随着参保人数的增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征缴、发放等账务和管理信息,所涉及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有的还分布于不同管理部门,形成信息“孤岛”。传统翻阅账本的方式很难找出问题的关联性,难以发现隐蔽的违法、违规行为,即便被发现也往往是个案,具有偶然性。审计部门在今年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审计中,充分运用大数据审计技术手段,让传统审计难题迎刃而解。
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大数据审计,第一步就是采集大量核心财务和业务数据,以及其他关联数据,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数据比对和分析。为此,审计组从人社、财政、医疗保障、住建、公积金管理、疾病预防控制等部门和单位采集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户籍地死亡人员、财政供养人员、就业登记等7个方面的业务数据和关联数据,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集了全市民政部门近5年的殡葬逝者火化信息,数据总量达到709G。
由于采集到的数据量足、代表性强,不仅兼备账务数据、管理数据,而且关联度高,涉及关键部门掌握的重要数据,增强了下一步数据比对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数据分析:“探浑水,找准鱼”
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水浑和冒泡的地方,常常是鱼群出没的场所。捕鱼,就要在水浑、冒泡之处切入,找到肉眼看不到的深水鱼群。同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就是要探究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之处,或者存在监管漏洞和风险的地方,从中发现违规行为乘虚而入、规避监管的“蛛丝马迹”。
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审计组结合审计目的和已有电子数据,对将要分析的问题作出概括的、抽象的表达,设立检索、计算、统计等条件,建立了16个计算机分析模型,涵盖了基金管理、支出政策执行、基金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不同险种、不同地区间重复参保,隐瞒死亡信息骗取养老金,死亡遗属多领取抚恤金,已就业遗属多领取补贴,超出规定年龄的直系亲属领取定期救济费等问题,都有对应的分析模型。
编制查询语句。审计人员设定查询分析条件、关联相关数据表、按照模型编写出相应的查询分析语句。比如,通过关联职工不同险种征缴信息,以“证件号码”为关键字,查询分析出不同险种间重复参保情况。通过关联户籍地死亡人员信息、殡葬逝者火化信息、职工养老待遇支付信息,查询出已死亡但仍领取养老金人员。通过关联企业基本养老待遇支付明细信息、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供养亲属信息,再将筛查结果与职工医保个人征缴信息、住房公积金个人缴存信息关联,查询出供养亲属在缴纳职工医保或住房公积金的同时,仍在领取定期待遇的记录等等。
云平台分析生成疑点数据。建立了分析模型,编写出查询语句,接下来的工作只需要交给计算机进行处理。针对数据量大、一般笔记本电脑运行速度慢的情况,同时为了保证查询结果的准确性,审计人员直接通过云政务服务大数据云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筛查,生成疑点数据,极大提高了查询语句的执行速度。
线下核查:“备工具,捉到鱼”
就象捕鱼者发现了河中鱼,仍需用捕鱼工具,才能把鱼取上来一样,运用大数据平台进行问题线索筛查分析,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但其生成的疑点数据,只是发现问题的第一步,不能作为审计认定结果的直接证据,需要进一步的核实确认。审计人员协同人社部门对上述疑点数据进行初步核实,排除客观因素,经双方共同认定后,联系涉及的单位或者当事人进一步确认,形成审计证据,并分门别类提出处理意见。
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反映了审计的深度和广度。本次审计共核查疑点数据近千万条,累计查出违规问题金额1.7亿元;查明重复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以及在不同地区重复参加企业养老保险3万多人;违规领取养老金、丧葬抚恤费、遗属补助等352.61万元。
审计部门并未止步于揭示问题,而是注重审计成果的提炼加工,提出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防控风险隐患的对策建议,推动审计发现问题的源头治理和标本兼治。随着社保部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定期核对机制,与公安、疾控、工商、殡葬等其他公共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全市诚信约束和惩戒机制的相继建立健全,一道维护养老保险基金安全健康有效运行的“篱笆墙”,正扎得越来越紧,那些视养老保险基金为“唐僧肉”的违规者,也必将为“乱伸手”付出应有的代价。(唐满、李德志)